查看原文
其他

近期的几本书及重读《朝花夕拾》

绿茵陈 绿茵陈 2022-04-26
近期看的几本书都是托小宝的福,是语文老师要求他们买来读的,我就跟着读了读。

《人类简史》是前两年大火大热的书,大约是因为罗辑思维推荐过的缘故。人人都在谈论它,好多公众号引用它的观点,起码成就了几十篇自媒体文章。
这种特别流行的书我就有点怕读了。
现在热度过去了。正好老师要求买,我就买了——老师的话从来都是最管用的。
这本书不太符合小宝的阅读趣味,或者对来他说有点太难理解了,买来后,他只是翻了翻。我读完了,只要有一个人完整读完,就不算浪费了它来到人间的使命了。
其实是很好的一本通俗读物,书中有好几个观点似曾相识,这个似曾相识不是说近两年来大家在文章中引用我因而看到了,而是在这之前在别的书中就有人提出过。但是作者厉害的是把这些东西旁征博引,融会贯通,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又有新的探究,新的发展。
怎么讲呢?就是写书、写文章是要素材的,有时这素材是你自己想的,有时是别人的想法激发了你。不管是哪种,都要积累。
素材累积到一定程度,才会显示出特殊的意义。素材是上帝给你的珠子,你得攒,才能串成项链、手链或者其他物件。一开始谁也不明白这珠子的位置、用途。当你给它们赋予一个形式,一个结构,它们就都有意义了,你就完成了创造。《人类简史》是了不起的创造,它也再一次了证明素材累积的重要性。
至于说书中写到的:小麦驯化人类;人类共同想象的终极体现是文化,文化是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所出现的心理寄生虫;帝国的重要意义;诸如此类,当然也是让人大开眼界。

《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》的作者是巴西作家保罗·柯艾略,如果不是帮小宝买了,我可能永远都不会读这本书。这本书有点像《一千零一夜》之类的故事书,所以小宝也读得津津有味。
在童话故事的外壳下,书里有不一样的内核:你来到这个世界上,到底为了什么,找寻什么,在这个过程中哪些是不重要的,哪些是不可丢弃的
对于梦想,你可以选择去实现,也可以选择保留美好幻想,这两种选择都无可非议,不存在孰重孰轻的争议。但在我们的生活中,那些选择留下的人总会受到强者的嘲笑。“并非所有的人都以一样的方式对待梦想”,牧羊少年圣地亚哥选择去寻找金字塔和宝藏,而店主选择了保留去麦加的梦想,因为“我担心会大失所望,所以宁愿只保留一个梦想”。
同样的文字,同样的故事,在不同人的心中展现的是不同的东西。小宝更多是把它当做一个有趣的冒险故事,他很留意牧羊少年每次遇到的波折,撒冷王给少年的两颗宝石等等情节。
牧羊少年终究是得到了宝藏的。马克图伯,天命如此。只要他坚持梦想,整个宇宙都会来帮助他,但过程中那么多的磨难,每一次他都有可能放弃,重新回到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平原放养。如果他不坚持呢?也是一样,马克图伯,天命如此。

《给孩子的唐诗课》不是老师要求买的,是我看到六神磊磊公众号上提到他的课程集结出书了,就马上买给小宝。但小宝表现很冷淡,我就先拿来读。我去年还买了他的《六神磊磊读唐诗》。唐诗粉丝,再加上六神磊磊粉丝,他只要出书,我没有不买的道理。
两本书里都有个别文章他的公众号上已经发过了,但我完全不介意再读一遍。他书里引用的唐诗我们从小学开始,读过的遍数更多,更是一点都不厌烦。
书的可读性很强,有名诗人的生平,也有那些著名篇章的来历。还有孟浩然钻到王维床下的猛料。哈哈哈哈哈,这么一简略地说显得口味重,但是这是给孩子的书,比《六神磊磊读唐诗》还要干净。《六神磊磊读唐诗》都没有上车过,坚守了公序良俗和道德底线,集中体现了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这本就更不会了。
为什么着重提到这件事呢?因为小宝有一天跟我说祝老师在课上讲了孟浩然的故事,说他去王维当官办公的地方拜访,正好碰到唐玄宗过来,因为他是没有官职的人,也不应该出现在王维办公室,吓得赶紧钻床底下了。我趁机又向小宝大力推荐这本书,说这个故事在这本书上有。书上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。他这才把书拿来放到他的桌子上,读了一些。但他并没有像我这样热衷了。不过,我对唐诗浓厚的兴趣也是初中才有的。

《苏北少年“堂吉诃德”》是作家毕飞宇回忆在农村生活的童年往事的随笔集。毕飞宇在这本书里将自己形容成“瘦的剩皮包骨头,壮怀激烈的少年”,笑中带着泪,没有美化没有抹黑,乐趣多于苦难。描写了红领巾泳裤、“奶奶”的蚕豆、医用注射带做的弹弓、麦秸盖的草房子……饥饿、寒冷、颠沛流离都是有的,但在一个孩子的眼里,更多的是欢乐。只是在作家成年后再回忆,欢乐中才多了一份反思和苦涩。
这本书老师让重点读过的,小宝在一些词语上用铅笔画了圆圈。不知道他读的时候是什么感觉?我们分头读了同一本书,竟没有时间坐下来聊聊对这本书的看法。

最后,终于说到我最爱的《朝花夕拾》了。
高中时我读过鲁迅先生这本书。书里的名篇其实小学、初中课本里就有,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《藤野先生》每个上过中学的中国人都学过的。
高中读这本书,最喜欢的是鲁迅的幽默。第一篇《猫·狗·鼠》就读得我哈哈直乐。
万一不谨,甚而至于得罪了名人或名教授,或者更甚而至于得罪了“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”之流,可就危险已极。为什么呢?因为这些大脚色是“不好惹”的。怎地“不好惹”呢?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,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……
鲁迅《猫·狗·鼠》
这一段我当时简直能背下来。这是鲁迅先生讽刺徐志摩、陈西滢等人的话。徐陈自然都是名人或名教授、名诗人了,自有文采风流,但在鲁迅的笔下简直如小丑一般可笑。
因为这篇文章的缘故,我对徐志摩颇为鄙视。但同时又非常喜欢他的《再别康桥》。一边鄙视其人格,一边欣赏其才华。并不觉得分裂。在高中阶段,我鄙视的著名文人作家颇有几个,都是鲁迅先生在文章里骂过的。很久后再读到他人的文章,才觉得事物是复杂的,并不是非黑即白。
其他的文章读起来则是故事一样,觉得少年鲁迅非常可亲可爱,不是长大后那般严厉。《阿长与山海经》《二十四孝图》《五猖会》《无常》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,只觉得他涉猎非常广泛。从《父亲的病》开始感觉到他对中医的绝望,再到《琐记》《藤野先生》《范爱农》,又有一股悲凉在里面。
朝花夕拾,清早落下的花朵到了傍晚拾起来。平静地弯腰,凝视,回忆,捡起。但无论是童年的美好,还是后来的黑暗绝望,他的幽默都是文章特色。他的幽默含着聪明、搞笑、辛辣的味道,又犀利又特别。
只是在我年少时,我读出来的只是搞笑,以及百草园、山海经里的乐趣无穷。这次重读才读到了悲凉。那只可怜无助的小小隐鼠的不幸身亡,向老师请教“怪哉”被老师含着怒色说“不知道”,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忙,还要根据名中医的药方去找寻“原配蟋蟀一对”、“芦根和经霜三年的甘蔗”……
最让人泪目的是《藤野先生》,这篇是课本里有的,但我当年读时并没有太多感觉。这次重读才觉得心头如巨石般重压。
开篇依然是标志性的鲁式幽默,留日的大清国学生“也有解散辫子,盘得平的,除下帽来,油光可鉴,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,还要将脖子扭几扭。实在标致极了”。
结尾是: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,书桌对面。每当夜间疲倦,正想偷懒时,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,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,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,而且增加勇气了,于是点上一枝烟,再继续写些为“正人君子”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。
值得每个人都从头到尾再好好读一遍,就能明白,一百多年前,22岁的青年要救国救民求真理,他所面对的是什么,为什么他会对藤野先生的关怀如此感激怀念,称他为一生唯一的恩师。就能明白鲁迅为什么成了鲁迅,甚而至于能明白什么是中国。
毕竟是互联网时代,不比二十年前,现在很容易能找到其他一些信息。比如鲁迅在仙台时学医的成绩,其实是颇为不错的,但唯一不及格的科目就是藤野先生教授的解剖学。藤野先生后来也跟自己儿子说:周君是一个好学生,但是他并不是当医生的人。
他们后来断绝了音讯,再也没有见过面,没有书信往来。《藤野先生》写于1926年,当时鲁迅45岁,距离仙台已有23年。在他去世后,藤野也写了《谨忆周树人君》,回忆曾经的生活。那时二人已分别30多年,藤野的记忆其实已经模糊,他甚至不记得自己送鲁迅照片的事。那张“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,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”的照片。
在豆瓣上可以查看到,《朝花夕拾》有接近百来个版本,自五十年代后,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的出版社出版这本书。我看的这本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的版本,这本书的好处是,虽然名为《朝花夕拾》,但里面其实还有《野草》散文集和鲁迅全部的新体诗、旧体诗。《野草》里也是每篇都是名篇,篇幅都更短小,但文字的力与美价值不减。《秋夜》《影的告别》《死后》《死火》《过客》《墓碣文》《失掉的好地狱》等等,都充满了象征主义意味,在梦与死的描述中,体现了矛盾心理和战斗精神。
 “我梦魇了,自己却知道是因为将手搁在胸脯上了的缘故;我梦中还用尽平生之力,要将这十分沉重的手移开。”多么精准的文字,只要梦魇过的人都能体会到。
这就是鲁迅啊,值得一读再读。
对比几代人的童年,真是不一样,尤其是在书的获取方面。一百一十年前的少年鲁迅想获取一本带图画的《山海经》都非常不容易,四五十年前,毕飞宇小时候各种资源也都很缺乏,三四十年前,我小时候书虽然多了,但是也经常是匮乏的,只能把手边带字的纸头都读一读。现在的物质真是极大的丰富了,小宝拥有的书,是同龄时的我无法想象的。更不要说,无穷无尽的网上资源了。
现在的书是极多的,但我们真正读的却未必比前辈们多了。
往期链接:
北京动物园假期游玩指南
一个观察:环境企业公众号的微信影响力
污水处理厂红了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